通過積極改善社區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注重長期和短期效益相結合,調動農戶保護自然資源的積極性,從根本上調動周邊社區的農村居民自覺地參與自然保護區的工作,并從破壞性利用向持續性利用轉變,從而達到保護環境與提高生活水平“雙贏”的目的。
1、調整產業結構,放棄單一木材生產的產業格局,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產業結構。對策是毛竹深加工,舜皇山竹類資源豐富,多達18種,引導或直接建立毛竹加工企業,將這一產業做大做強,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發展旅游服務業,利用舜皇山的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以及氣候舒適宜人的特點,發展生態旅游,帶動餐飲、旅館等服務業的發展。
2、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是農民增收的新亮點。通過勞務經濟特別是對外勞務輸出和引導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向城鎮有序有效轉移。
3、結合政府扶貧工程,改善飲水、居住、醫療等社區的基本生活條件。
4、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發展庭院經濟,利用良種良法提高農作物單產,逐步改變其傳統的耕作習慣對自然環境的壓力。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利用舜皇山得天獨厚的環境,成規模的發展經濟林、藥材林、珍稀植物樹種苗木培育,在保護的基礎上發展養殖業。
5、培育薪炭林,或引入家庭沼氣池技術,以杜絕農戶因薪柴需求而造成的對天然林及林內動植物的破壞。
6、設立以農戶為對象的小額信貸基金,鼓勵農戶發展多種經營和種養殖業,提高經濟收入,從而提高整個社區的醫療和文化教育水平。
7、簽訂護林合同,讓社區群眾主動參與到保護事業中來。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