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崀山家園》后記
《崀山家園》即將付梓。望著擺在桌上的一疊清樣稿,作為作者也是編校者之一,我心情激動,頗為感慨。
為了編好這本集子,所有的編委成員、所有的作者,都付出了自己的艱辛努力。從發起到收集整理,七八個月來,我都參與其中,于是,與陽奇峰一起漫步于《白沙老街》、和陳小琴共同徜徉于《父親的河》、在李福信的引領下重溫《窯上謠》、在范誠的敘述中感受《巖鷹》的矯健……特別是周光輝的《石幕扁舟》,在讓人驚詫于新寧這方古老土地的同時,更感嘆于邑人的不足。周兄是個能正視和審視的人,文字的縱橫捭闔、汪洋恣肆自不待言,其知微見著的洞察、俯瞰古今的穿越、力透紙背的針砭,是很值得邑人借鑒和反省的!他在文中似乎有這樣“自損”的一句:新寧自古少有真正的讀書人!其證據就是,邑人在科舉時代金榜題名者少,在現當代治學有重大影響力者鮮——這“謬論”有可能為某些人所腹誹。但我看來,卻有著“知恥近乎勇”的振聾發聵!
時下縣內很多的寫作者很是熱衷于對邑人江忠源、劉坤一等一干清末重臣的粉飾,這本無可厚非。誠如范誠兄所言:江劉都是文人,國難當頭,投筆從戎,開創了湖南人秀才帶兵的先河,此為文人最高之作為。其他在科學界、文史界、文學界有所建樹者如劉永濟、劉敦楨、陳貽焮、林家品等等,都是近代縣內頂尖級人物。寫歷史人物散文,也是一種文學表達,誠然是應該肯定和鼓勵。但我總覺得邑人的創作不應該只是停留于這種阿Q式的“我們祖上”怎么樣的贅述,而應該實現推陳出新、脫胎換骨的突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
為了這一彌補,縣內文學界的寫作者發揚前仆后繼、堅韌頑強的精神,進行著艱難的文學路上的跋涉。我很佩服于教師周曉波的勇氣,他敢于撕破那層面紗而直面人生,把雖說不上慘淡但至少是真實而悲摧的《老夫子》呈現于世人面前;我欣賞于何石的執著,在弘揚正氣的同時,給麻木者以警醒;還有唐澤明的細膩、唐吉虎的洞察、禹正平的深沉、錢詩平的雋永,這些都讓我感動!——我更感恩于作協主席車曉浩,不遺余力,上下奔走,竭力為作協會員搭建平臺,讓式微的新寧文學煥發生機!
新寧的文學愛好者是不甘沉淪和寂寞的,在正視現實和審視不足之后,“飽含淚水”地注視著這方家園,胼手胝足地耕耘于這方熱土,每一聲深情的吶喊,每一行熾熱的文字,每一段獨特的鄉韻,無不打下這一方山水的深深烙印,傾注著作者的滿腔熱情,字里行間洋溢著對新寧這方家園這方山水的摯愛。于是,讓崀山風光走向世界,讓白沙老街坦露滄桑,讓桂山櫻花芬芳爛漫,讓飛水寨瀑布一瀉千里,不再沉寂于深閨……
友人李如柏有感于我對一渡水地域文化的宣傳與貢獻,曾對我說了這么一句話:一渡水,因為有了蔣雙捌,而變得生動起來!他的意思是說,一渡水鎮,以前在一般人的眼里,不過是一個行政歸屬上的地理名詞而已。而當我所寫的一系列關于一渡水的古詩詞、故事、散文,在大小報刊、網絡出現后,從而使她豐富、豐滿、生動起來!呵呵,真是知音啊。只為這一句,我“斷腸也無悔”!這些年來,新寧文學界的文友們,為了這一方家園的美麗,篳路藍縷、一往無前地努力開拓,心甘情愿地做著為文學而崛起的鋪路工作,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果。這本集子所體現的,是作者、編者們精心培育下綻放的一朵山花。這朵山花,綴著晶瑩露珠,挺立山崖,生機勃勃,芬芳馥郁。
記得有位名人這樣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素材,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此,我想化用李如柏前面的這句話:新寧山水,因你我而生動起來!為了新寧山水的更加瑰麗,為了新寧文脈的不絕綿延,為了新寧的文學星空更加奪目,我們廣大文學愛好者應肩負使命感與責任感,“手持彩練當空舞”,用手中的筆,書寫最美華章,使生養你我的這一方家園變得更加生動、更加鮮活起來!謹此與大家互勉!
是為后記。
來源:紅網新寧站
作者:蔣雙捌
編輯:redcloud
本文為新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