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神洞-天坑景區游客中心
風神洞封神殿
風神洞紫虛殿
天坑燕子巖一角
天坑棧道
本網訊(通訊員 顏克明)11月5日,從邵陽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傳來消息:根據《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和《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邵陽市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新寧縣風神洞-天坑景區達到國家3A級旅游景區標準,確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新寧風神洞-天坑景區位于回龍寺鎮風神洞村,包括風神洞和天坑兩大景區,屬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巖溶漏斗地貌景觀,有“芙蓉一絕”、“大地之眼”美譽。風神洞因洞口有風、夏涼冬暖,為傳說中的風神避難、得道封神之所。洞內已開發游程2000余米,有養心殿、講經殿、紫虛殿、演法殿、封神殿等五個大殿,以及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的地下陰河。洞內遍布各種石鐘乳、石筍、石幔、石花等奇觀,在燈光的照耀下,變幻迷離,蔚為壯觀。天坑長270余米,寬150余米,絕壁深(高)108米,狀似橢圓形,內陷面積50余畝。從空中俯瞰,猶如“大地之眼”,內有巖洞,聚集上萬只燕子,人稱“燕子巖”,是全省少有的、規模宏大的喀斯特負地形地質奇觀。風神洞-天坑景區完整反映了從地表喀斯特形態中的溶溝、石芽、峰叢、峰林、溶斗、溶蝕洼地,到地下喀斯特形態中的溶洞,以及溶洞中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灰華和泉華等主要形態結構。整個景區山連水,水連石,石連洞,洞有風。青山綠水,亭臺樓閣,石林景觀錯落有致,資源體量巨大,資源疏密度優良。
此外,風神洞-天坑景區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景區附近的老虎壩發現有唐、宋窯遺址;位于風神洞和天坑景區之間有一條古老的石板路官道,是古代連接新寧至永州東安的主要通道之一,石板路上還有兩座休息亭。一座已破損,殘存的石柱上均雕刻有精美的圖案和文字。另一座保存完好,名“壽裔亭”,建于清嘉慶二十年,距今已逾200年。洞內有相傳是太平軍將領留下的詩詞,以及灶臺等遺跡。景區北部1公里處有明代萬歷年間修建的大夫廟,門前還有清乾隆年間雕刻的石馬、石獅。這些古官道遺址,以及石刻、廟宇等歷史文化遺存,對研究風神洞-天坑的民俗風情、文化歷史進程等方面均具有較高的價值。
近年來,風神洞-天坑景區在新寧“旅游立縣”發展戰略,以及“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和“脫貧攻堅”政策指引下,經各級領導、專家和文化旅游部門多次現場指導,景區上下全力以赴投入3A景區的創建工作,先后投資800余萬元修建了游步道、護欄、環天坑棧道、休息亭、觀景臺,以及游客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標識標牌、工作房等保護性設施設備,使景區更加人性化、便利化。同時,通過電影、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報道,風神洞-天坑景區已經成為邵陽市喀斯特地貌景觀的主要代表和重要品牌之一,在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崀山的帶動下,受到越來越多省內外游客的關注。
來源:紅網新寧站
作者:顏克明
編輯:redcloud
本文為新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