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貪夜蛾是一種暴食性的農業“超級害蟲”,具有適生區域廣、遷飛能力強、繁殖倍數高、暴食危害大、防治難度大等特點。它可危害玉米、水稻、甘蔗、棉花和蔬菜等80多種作物。該蟲2019年4月首次在我縣春玉米中出現危害,全縣發生危害面積6000余畝。今年草地貪夜蛾北遷時間將更早、發生區域將更廣、危害程度將更重,防控任務更為艱巨。各鄉鎮、村組和廣大農民群眾務必高度重視,加強監測調查,及時落實各項技術措施,做到早發現,早防治,務必在草地貪夜蛾入侵初期和零星發生時及時得到發現和處置,避免出現蟲口密度劇增、危害范圍急劇擴大的惡劣局面,確保我縣玉米生產安全,嚴防造成災害性損失。
1、為害狀 :在玉米上,1-3齡幼蟲通常在夜間出來為害,多隱蔽在葉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齡幼蟲還會吐絲,借助風擴散轉移到周邊的植株上繼續為害。4-6齡幼蟲對玉米為害更為嚴重,取食中葉片后形成不規則的長形孔洞,也可將整株玉米的葉片取食光,嚴重時可造成玉米生長點死亡,影響葉片和果穗的正常發育。此外,高齡幼蟲還會蛀食玉米雄穗和果穗。
2、幼蟲形態特征識別 :草地貪夜蛾幼蟲的標志性特征是:1、頭部有“Y”形紋;2、第8腹節背面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個大黑斑;3、每節背中線兩側有剛毛2根。
3、防控技術:最關鍵的是要早發現、早處理。要在發生初期或零星分布的時期及時防控。成蟲誘殺技術:在成蟲發生期,利用性誘技術進行成蟲誘殺。幼蟲防治技術:抓住1-3齡幼蟲的防控最佳時期進行。一是生物防治,在卵孵初期選擇核型多角體病毒、短穩桿菌等生物農藥。二是應急防控,可選用多殺菌素、氟氯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等藥劑。大力推行聯防聯控、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確保防控工作不留死角,實現應急防控全覆蓋,保證防治時效和質量。
新寧縣農業農村局
2020年3月16日
來源:紅網新寧站
作者:縣農業農村局
編輯:redcloud
本文為新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