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五月,一場穿越千古文明的大戲《愛在崀山》在世界自然遺產地崀山震撼上演。節目通過民族歌舞音畫、原創音樂、舞蹈、吟誦等藝術融合表演形式,多層次多角度地表現了崀山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絢爛多彩的民族風情。這場文旅大戲是我縣依托“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推動文旅繁榮和鄉村振興,繪就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的縮影。
新寧為多民族聚居區,有漢、瑤、苗、侗等21個民族,設有麻林、黃金兩個瑤族自治鄉,境內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各民族文化在這里遍地開花。以八峒瑤山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孕育了豐富且獨特的民俗風情,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服、動聽的瑤歌、優美的瑤族舞蹈、獨特的婚俗。瑤族慶堂鼓、新寧采茶調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劉烈紅先生獨創的“巖鷹拳”,是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獨具民族特色和湘西南文化內涵的優秀拳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近年來,我縣先后舉辦“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首屆崀山中國國際導游節”“百里臍橙連崀山”文化旅游節、“環球小姐總決賽”“中華一家親,兩岸瀟湘聚”等系列文旅活動,成功將崀山景區打造成世界外交官旅游休閑基地、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全省對臺交流基地。每年來崀山旅游的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達數十萬人,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向縱深發展,實現了民族團結進步與景區發展雙提升。
我縣積極實施文化溯源工程,吸納民間資本,深入挖掘整理將軍文化、楚勇文化、舜帝文化、書院文化、紅色文化等地域民族文化,積極修繕西村坊古民居、中龍院古民居、諫議書院、金城書院、宛旦平故居等古建筑,在黃金、麻林兩個少數民族地區建設清涼小鎮文旅綜合體,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各民族印記的文化地標和文化景觀,構建各族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增強各族群眾的文化自信。
我縣把臍橙產業作為促進各族群眾共同致富的主導產業,臍橙種植面積從2013年的不足20萬畝發展到2021年的50萬畝,年產量達70萬噸、產值50億元,全縣10個鄉鎮8.37萬名各族貧困人口因臍橙產業穩定脫貧。“文化+旅游+臍橙+民族團結進步”新模式促進“文農旅融合”,加速了我縣鄉村振興和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的步伐。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詩意共遠方。我縣依托“文旅融合+民族團結進步”發展模式,繪就了一幅幅民族團結、生態秀麗、產業興旺、文化興盛、社會和諧的美好畫卷。新寧正以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為動力,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個主題,奏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樂章。
來源:新寧新聞網
作者:.....
編輯:許楠
本文為新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