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村位于新寧縣一渡水鎮西南面,四面環坡,呈“人”字窩棚狀,山區坡陡地形,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距離一渡水鎮25公里,距離新寧縣城90公里,東臨近永州市東安縣,距離東安縣縣城23公里,西接靖位鄉。全村轄區面積約10平方公里,山林面積2500畝,耕地面積1050畝(其中水田725畝,旱土面積325畝)。由于地形客觀因素,導致全村大部分院落缺水,村民主要種植旱土經濟作物,基中藥材槐米種植面積1100余畝,魔芋種植面積30余畝,玉米種植面積1000余畝,紅薯種植面積200余畝。
全村246戶,總人口897人,其中,脫貧人口51戶 177人(已消除風險監測1戶1人),監測1戶1人(2022年9月新納入),今年脫貧人口中外出勞動力75人。全村低保15戶21人,一級、二級殘疾人17人,特困供養人員4人,黨員共有34名(基中流動黨員8名,女性5人,35歲以下4人,60歲以上18人),改廁81戶,潘家村現有村“兩委”成員4人,其中村黨支部班子成員3人,2016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潘家村于2019年10月整村脫貧銷號。
扎根村里“駐”,當好村里“主人翁”。2023年5月新寧縣產業開發區駐潘家村以來,工作隊嚴格按照《邵陽市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管理辦法》(邵組發〔2021〕3號文件)、《新寧縣駐村幫扶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管理辦法》(新組發〔2022〕4號文件,落實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服務在村,并喂養雞、狗等,也在工作間隙同群眾一樣到田間地頭耕耘,種上了蘿卜、辣椒、白菜、油麥菜、紅薯等農作物,切切實實以“村”為家。落實“三走遍四抓實”工作,挨家挨戶走訪登記,了解他們的具體生活情況,向村民解讀最新政策、幫助身體不便的群眾去醫院,盡自己努力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把群眾當“親人”,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辦百姓事。與村“兩委”分片包干形成4個小組,精準全面開展監測和幫扶工作,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致貧,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扎根村里“駐”,當好黨建“指導員”。基層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基層富不富,關鍵靠支部。因此,駐村伊始工作隊就把黨建作為總抓手,把黨建作為做好駐村工作的“金鑰匙”。將黨建工作和重點工作統一籌劃、同步推進,協助村黨支部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一月一課一片一實踐”、村群眾代表“三長制”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并確定了以“支部引領、黨員先行、能人發力、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黨員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打通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神經末梢”,努力讓群眾成為建設的主角。針對潘家村黨員老齡化、黨組織缺乏新鮮血液的問題,建立了入黨積極分子培育庫和儲備干部培育庫,堅持把優秀青年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鄉賢人才等納入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庫”,為基層黨組織儲備“新鮮血液”。今年補選了黨員陳興發為黨支部委員,新納入了唐志杰為預備黨員。為提升潘家村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利用“一月一課一片一實踐”與新寧產業開發區黨總支部開展結對幫扶,支部共建活動,充分利用雙方黨建資源,交流工作經驗,以共建促發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不斷提振了村干部的精氣神,也筑牢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
扎根村里“駐”,當好產業“助村工”。鄉村要振興,關鍵看產業。因此,新寧縣產業開發區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緊緊抓住“一村一品”產業,大力發展槐米產業、紅薯種植,確立了以農產品紅薯淀粉加工、紅薯粉條深加工、槐米茶特色產業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總體思路。
在打造特色產業藥材槐米種植上,全體工作隊成員、村支兩委人員、黨員、村民下大力、使長勁,充分運用農戶的土地資源進行流轉,2023年集體經濟繼續流轉土地67.43畝,持續推動潘家村產業的發展,積極打造“槐米之村”核心產地商標品牌。通過對接“832平臺”、湖南省鄉村振興館電子賣場等各種網絡扶貧平臺,積極宣傳營銷綠色農產品,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逐漸站穩腳跟,也為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8月份申請了潘家村就業幫扶車間,吸納脫貧勞動力就業人數6名。2022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為22.1萬元,今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為36.71萬元(其中藥材槐米、槐枝收入17.6萬元,牛、紅薯粉、槐米茶等其他農產品收入19.11萬元),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帶動了村民種植業的發展,同時每年槐米除草、施肥、剪枝、采栽等為在家老人、婦女等剩余勞動力提供就近務工機會,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
扎根村里“駐”,當好環境“清潔工”。鄉村要振興,環境需先行,因此,工作隊堅持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一項重點工作,不斷推動黨建與人居環境整治深度融合,整體規劃、重點突破,扎實開展農村“廁所革命”、“空心房”整治等工作,助力鄉容村貌出新彩、煥新顏。首先,健全村級人居環境管理機制,并與李桂華、唐己春2名保潔員簽訂聘用協議、合同,確保環境整治分片包組,衛生治理責任到人。對村內主次干道、周邊、房前屋后的垃圾雜物全面清理,高標準推進環境整治工作。其次,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充分利用宣傳欄、村村響、村內微信群及“幸福敲門、安全到家”活動進行宣傳,及時將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理念宣傳到戶、落實到位,做到家喻戶曉、人人參與,深入挖掘環境整治中的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示范帶頭作用,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最后,每月開展一次環境整治觀摩評比,檢驗工作成果,并以此為契機,引導村內各組積極借鑒其先進經驗和做法,不斷提升工作標準。
駐村期間通過召開民情懇談會、走村入戶等方式,群眾一致反映村、組無垃圾桶,村民丟垃圾極不方便。經過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的努力,在鄉黨委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2023年8月在村組道路上修建了4個垃圾亭,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置(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它方便了群眾,也美化了環境,更解決了垃圾堆放問題。推動了鄉村振興,讓農村發展的“成色”更足。
來源:新寧新聞網
作者:通訊員 羅友、唐德鴻、許名哲
編輯:張宇昕
本文為新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